top of page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

長者鄰里互助  時間銀行「織福」

柯明蕙 -「區區有福」行動平台召集人 仁人行動

3月13日, 2021年

香港人長壽,男、女平均壽命已位列世界第一。未來醫療科技進步,由從前慨嘆「人生七十古來稀」已逐步邁向「長命百二歲」。伴隨人口老化及壽命延長,回應安老需求是刻不容緩的社會責任。現在,香港已實實在在是「高齡社會」【註1】。按2016年中期人口普查結果,65歲及以上長者佔全港人口的16%,每十戶家庭便有一戶是「全老戶」【註2】。根據政府推算,2024年全港超過五分之一人口為65歲以上人士 【註3】,屆時將會進入「超高齡社會」,現時大部分長者照顧由家庭成員或社福機構分擔,可以預計未來數年各類老人服務短缺情況只會日益嚴重,加重照顧者的壓力。

長者年輕時照顧家庭,貢獻社會,晚年理應獲得適切的長期照護,可惜本港安老服務長期遠遠落後於需求,輪候時間不斷增加。隨著「全老戶」的數目不斷上升,如何滿足獨居長者的照護需要亦成為一大難題。長遠而言,單靠社福機構增加資源實難以追上需求。如何有效帶動社區互助,累積社區資源則是紓緩安老服務需求的契機。另一方面,由長者角度出發,若能維持生活自主,兼顧生活品質,保留熟悉的社交環境、維持良好的睦鄰關係,亦是安享晚年的重要因素。協助長者居家安老,最有效的方法必然由社區做起。

 

普及時間銀行 發揮長者潛能

 

俗語有云「遠親不如近鄰」,昔日老一輩提起屋邨生活時,常常會提到鄰里有愛,家家戶戶打開大門,相互照應,缺鹽缺米可以直接向鄰居商借。如果能再次發揮鄰里互助,便可借助社區力量解決部分長者需求。鞏固社區網絡,除了靠居民主動支援和貢獻,更有效的方法是建立系統鼓勵大家一同參與。「時間銀行」是很好的工具協助整合地區資源,配對服務提供者及使用者。此概念早於八十年代由美國著名的法學教授 Edgar  Cahn 提出, 目的是透過分享、實現自我價值達到互助互惠,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互信,編織更緊密的社區網絡。

近年,本港亦有一非常成功的試點計劃,正正將時間銀行應用於安老服務上。筆者有幸參與其中,也藉此機會分享成果和總結經驗。「織福計劃」由長者主導設計,賦予長者老有所為的動力。計劃利用時分為單位換取服務,並以「青老」及「老老 」為主要對象。藉著建立平等兌換機制,肯定每位參與者的貢獻,參加長者既是受助者同時也是施助者。「織福計劃」由長者自主共創,確立了兩大特色。一是十分鐘照顧圈,由組長負責聯繫居住在附近的4至5名組員,定期慰問、了解需要,發放資訊、搜集意見。其次是推動長者互助、互勉,建立建康生活習慣,實踐健康自我管理,落實居家安老。通過三年試行,證明長者絕對能參與社區事務的決策。

推廣「區區有福」 累積社區資本

試點計劃成功證明長者倡導的時間銀行有效凝聚居民,織建地區網絡,透過相互配對解決長者的各種生活需要,包括陪診、家居維修、探訪等。這絕對是低成本、高效益的方法活用地區資源。此外,由長者牽頭共同設計,令參加者從中體現自身價值。長者不再是單方面接受服務,他們可以貢獻所長,積極投入各類型的有趣服務。這良好的互動同時增加長者社交生活 ,提升生活品質。若能推而廣之,將模式複製至全港各區,透過更多人參與便可強化網絡,形成良性大循環。

當初試行「織福計劃」,籌辦的長者們最大的心願就是將時間銀行發揚光大,做到「區區有福」。筆者亦深信通過動員大眾一同參與,最終在各社區織建鄰舍互助網絡,能撬動社會資本,共同應對將來嚴峻的安老挑戰。現階段,深水埗區已開始籌備時間銀行,與此同時筆者亦跟一群聾人長者初步探索計劃。有賴經驗累積,「區區有福」已經整理出一套可行的機制及發展模式,只要區內籌組一群有興趣參與義務工作的長者,即可小規模商討、探索建構時間銀行。由服務使用者和施助者去設計計劃,可因應不同長者照護需要提出具特色的服務,填補現時服務上的不足,完美地解決痛點。

 

普及工具 收窄數碼鴻溝 擴大影響力

 

目前,由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研發的HIN Care 為時間銀行提供了平台數據庫,可紀錄義工資源,並透過智能分析配對合適的義工予有需要的長者。應用程式已開放予不同機構使用,參與成員登記後可透過程式儲存時分於個人時間銀行帳戶內,自動化處理壓縮人力成本,方便大眾參與。

對長者而言,升級科技配套除了需要學習操作智能手機外,基層長者更大困難在於未能負擔一部性能良好的智能手機。參加者能以時分換取服務,但換不了電話。要繼續擴大時間銀行的參加群體,惠及有需要的長者,有賴社會各界捐贈新或二手的智能手機供長者使用。若讀者有性能良好的智能手機可轉贈,請與本人聯絡。

註1: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定義,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 7 % 時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 14 % 是「高齡社會」,若達 20 % 則稱為「超高齡社會」。

 

註2: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香港 「全老戶」(只有65歲及以上的長者)的家庭住戶數目達到261 421戶,同期全港約有251萬戶。

 

註3:《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 65 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推算將由二零一四年的 15%顯著上升至二零二四 年的 23%、二零三四年的 30%。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