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

攜手共建多元無障礙社區

葉慧姍 仁人行動(Impact Partners)聯合創辦人

3月6日, 2021年

照顧殘疾人士總是麻煩,且涉及沉重社會成本?坊間會否已有一些高效而成本又相宜的方法,不但令公眾重新接納包容他們,又可展現殘疾人的才華?

本文嘗試由社企及政府機構的角度,探討共融理念的普及。秉承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的精神,香港康復服務的發展方針離不開為協助殘疾人士發展潛能及融入社會,使他們全面參與社交生活和享有平等機會,當中包含「多樣性」、「無障礙」及「獨立生活」【註1】。後來,對殘疾人的社會融入也延伸至建築設計,早年屋宇署制定《設計手冊:暢通無阻的通道2008》,奠定樓宇建築設計也要多加考慮殘疾人士的出入需要。

時至今日,社區照顧也不一定只限於院舍模式,例如近年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成功構建了一個迎合不同年紀的小朋友及按特殊需要,成為共融遊樂空間,由輪椅人士、智障、特殊教育需要的小朋友,也可以無障礙體驗設施,可見在公共設施上稍稍加入照顧的心思,小朋友便玩得盡興,又令共融遊樂場打破傳統遊樂場的刻板,可以更人性化,亦鼓勵其他公私營機構多在硬件設計上邀請不同持份者共同參與,推進共融社區的發展。

 

實現共融 關鍵在同理心

 

根據政府發布的專題報告,殘疾人士佔全港人口的8.1%(約578600人),其中身體活動能力受限制人士、視障、聽障人士的比例較高。

試想想,全港共有38萬多名視障、聽障、輪椅人士生活在普羅大眾之中【註2】,這並不是一個小數目的群體。隨着香港人口老化,預期殘疾人士亦不能例外,但似乎社會還未裝備好應對殘疾人老齡化問題。落實共融概念,最重要的是對殘疾人士的生活需要和想法具備同理心,小至購物、休閒娛樂,大至社交活動、受薪工作和教育等等,每一個關節都去照料,才會實現到平等參與和社會共融。

我們又如何提升社會大眾對殘疾人的同理心?的確,同理心是培養出來的,可以透過不同的經歷、體驗他人的痛點,繼而理解對方的需要。

舉個例子,「鑽的」營運的士車隊為輪椅人士提供點對點交通接載,達至無障礙出行。創辦人梁淑儀女士,當初因為母親手術後需要依賴輪椅,發現市面上並無合適、安全、點對點的交通服務,毅然籌辦「鑽的」。成立13個年頭,「鑽的」已默默服務超過10萬人次。它的成功改變了的士業界的營運方式。新型以石油氣及電力混合驅動的士設計已經可安置輪椅。最近,「鑽的」更成立「鑽的慈善基金」,以服務基層輪椅乘客和照顧者,推動無障礙發展為目標,其理念亦獲得其他企業認同,保誠保險也合作推出社區義載,一方面為其他有需要人士提供出行服務,另一方面也促成商社合作,推廣無障礙交通體驗。

香港傷殘青年協會於2013年進行的《提升殘疾人士社區參與模式研究》,提及推動社會共融。除了建設無障礙設施外,更重要的是摒棄標籤。一直以來,殘疾人士總是被標籤為受助者,但已是過時的想法。現在已用「多元人士」(People of Differences)的概念替代,不論膚色、種族、健全與缺陷,我們均以「欣賞」和「多元化」的目光,重新看每一個人的優點和能力,突顯共融價值。

記得有一次聆聽一位失明人士的演講,他問大家:「失明的人可以沖熱牛奶嗎?」又如何做到呢?台下的人覺得失明人士倒熱水太難又危險,下意識覺得應該找人去幫助。惟主講者不慌不忙,突然拿出奶粉罐,揭開罐面,伸手用匙羹把奶粉加進水杯中;一隻手觸摸水杯邊緣,另一手提起熱水壺倒出熱水到杯中,整個過程獨自完成,大家完全對視障人士改觀。

授之以漁 發揮個人所長

若把多元人士放到合適的崗位,總會發揮到他們個人所長。「融.聚.歷」(Inclusive Impact)是本地一家提供共融體育的企業,讓健身人士坐着輪椅在街上出行,體驗輪椅人士的生活情況和困難。最特別之處,工作坊導師皆為輪椅人士,當中有人甚至是港隊的運動員。創辦人崔靖韜本身是殘奧羽毛球隊的教練,但希望公眾不要戴有色眼光,並邀請輪椅人士擔當導師,甚至身教和心教,教大家如何在輪椅上打輕排球,感受殘疾人的運動精神,如何在被標籤的世界活出非凡、燦爛,重拾對人生的希望。

坐在輪椅上打輕排球並非輕而易舉的事情。有人不知所措,簡單如轉身、傳球、躲避、截擊,也考驗着身體各方面的協調。轉彎位置太窄,不便輪椅通過、過斜的斜路輪椅人士,並不能獨自通過。易地而處,會開始明白很多視之為理所當然的事,也不盡然,只有自行體會,切膚之痛才能有深刻感受。

由輪椅運動員擔任導師,除了給大眾更多機會認識多元人士的能力,為機構提供培訓時,更能啟發員工以人性化的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創意。用心設計的內容,除了令多元人士發揮所長,亦獲得各界認可。「融.聚.歷」的共融體育工作坊,獲得了HKMA「最佳管理培訓及發展獎——最具社會影響力特別獎」。透過別出心裁的體驗,將多元人士的經歷變成教材,帶出共融理念,同時培養參加者的同理心。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多元人士的閃光點,需要更多有社會目標的企業帶動,一方面發揮影響力,加速社會各界攜手締造無障礙環境;另一方面以社會需要作為動力創造收入,使經濟生態得以運轉,構成生生不息的經濟圈,持續驅使更多人投入,使社會前進,實現共融的大同世界。

註1︰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就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提交的第二、三次合併報告——香港康復服務的策略性發展方向

註2:專題文章(統計)香港的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2015)

inclusiveimpact.jpg
bottom of page